Daisypath Anniversary tickers

2/21/2010

完成了

2010.2.21
鬆一口氣,終於完成了,包括網站和卡片。

希望完了過後,可以有多些時間做自己的事。
(THE MUSHROOM今個月會轉新的格仔店,
又要忙著做新產品)
別以為我等待上班好閒,我實在好忙。
可能下星期要上班了,腦子不停的轉轉轉,
有太多事想做了,好怕返工後就冇時間 = ="
所以,這三四天我都睡得很差,明明眼皮好重,但偏偏睡不著。
現在終於完成了其中一項重大任務,
我心情輕鬆了一點點,
希望沒有太多手尾就好啦.... 我實在有太多事想做。
http://www.bestofchoices.com/
想起昨天要我加多一個SECTION的時候,
我其實好想炸左個電腦,唔好以為好輕鬆。
要改過哂所有圖同所有的連結,所以都唔好怪我燥底。

至於,卡片方面
做了好幾個出來俾「老細」揀,
都係個句,盡了人事,唔收貨就另請高明好了。
有些設計其實好明顯不是我的STYLE,好浮誇太浮誇。
沒有辦法,還是要因應「市場需要」。
不過當中也有我的STYLE,這張我好喜歡和滿意,
簡簡單單又唔老土。


不過如果下次有人叫我幫手整,
我未必會答應了,又要擔心人地鐘唔鐘意。
靚唔靚其實都係睇個人品味。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要有FLASH呀,天花龍鳳咁先叫正。
但我自己就覺得簡簡單單唔老士係最好。

2/20/2010

做好了LAYOUT

2010.2.20

那晚一直寫寫寫到凌晨4-5點才肯收手,
但因為有很多內容要等待資料的傳來,
所以變了一個空心的網站,只有兩個section是有資料看的 :)

事先和「老細」聲明,唔駛旨意叫我改layout,
我寧願你另請高明。

http://bestofchoices.com/
話又說回來,我朋友3月在YUEN LONG 開舖,
大家請多多支持,想租的我可以幫你取個discount price :)
唔租的就多些看看,帶朋友去看看,然後買野。

還有卡片啊,不過靈感欠奉。
但務必在這星期內完成!

2/17/2010

無題

2010.2.17

1. 天氣太冷了吧,年初一被芝士波先生搞壞了暖風機,
結果真的忍不住昨天再去買過新的,即使我知道今星期尾天氣會稍為回升。

2. 新年過後的節目反而排得很密,a)歲晚收爐的THE MUSHROOM又要再開工了。
b) 要幫同事R設計卡片及網頁 (= ="人家3月開張,我現在為未做好,人家怎樣宣傳呀?) c) 連續兩個星期也有RE-U -softball 和 philo的buddies

3. 很久沒有為一件事去堅持和努力 (就是自從大學為打SOFTBALL而奮鬥以後都沒有什麼真正的目標),很懷念時那時青春熱血的自己,目標清晰又純粹。
準備好了,我決定為著一件事而好好努力,我知自己的自信心仍是不足,
但我會試著堅持,好讓自己戒掉那容易放棄的惡習。


PHOENIX的第一年,也是我做隊長的那一年。
真令人懷念啊,除了那時的人和事,也懷念那時的自己。





2/15/2010

未經檢討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2010.2.15

我會很感激願意花時間看下面兩篇文章的人。


 
〈讓哲學動起來〉梁文道
《蘋果日報》/《壹蘋果網絡》,2008年3月16日

有一天,一定是因為自己正處於極端自悔與自疑的處境,看着滿屋子的書,竟然生起無邊的陌生感。我突然覺得,就算讀了再多的書,畢竟是和自己無關的。回想二十多年前,之所以開始對哲學感到好奇,無非就是想知道生命的意義,做人的法度。然而,現在的我雖然裝了滿腦子的資訊和概念,卻又有那一天嚴肅認真地做到了「吾日三省吾身」呢?蘇格拉底有一句所有哲學學生奉為金石的名言:「未經檢討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空有許多關於人世的零碎知識,檢討人生的方法和原則,卻從未切實地檢討過自己的人格人生,讀書又有何益?越多的知識,有時候只不過是越大的邪惡罷了。

唸大學的年代,我很瞧不起一些滿嘴「生命」的學長同學,覺得他們把哲學變成了膚淺的心靈雞湯,懷疑他們一定是束書不觀遊談無根的無知之輩,所以還戲稱他們為「生命佬」。在我們一圈人的心目中,只有鑽研典籍沉醉理論才叫做真正的唸哲學。所以我們都很喜歡上關子尹先生的課,因為他不只淵博廣識,治學講學的風格更是力求清晰嚴謹,很接近我們想像中的學院派形像。雖然先生那時已經總是在他的課堂和論著中提醒我們哲學究竟是生命的學問,但我對學問的興趣還是要比生命濃厚。隨他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與海德格《存在與時間》,直如走進花道上,一路美景叫人渾然忘記了自己起步的目的。

關先生後來慘遭喪子之痛,似乎有點消沉,輟筆數年,我們一方面為他憂心,另一方面竟很沒良心地感到可惜,怕華語哲學界自此少了一位令人仰慕的良師。可見我這時根本還不知道哲學的目的是什麼,更不知「慈悲」為何物(關先生曾以英文的compassion表達那種「與病者共話彼此情感的真摯,共同激勵面對厄運的勇氣,共同於苦難中找尋存在的價值」的真正同情。恰巧英語世界常以compassion一詞去翻譯佛教所說的「慈悲」,com加上passion,乃實實在在的同情共感)。

關先生的公子翰貽辭世十年,先生才正式出版一本文集悼念。《教我心醉──教我心碎》,表面上看「流於傷感」,其實不啻為一趟自我的「哲學治療」。可是,生離死別等種種巨大苦難,真是哲學治療得了嗎?假如哲學修養精湛如關子尹先生也無法承受至親的逝去,並為此「消沉」達數年之久(所謂「消沉」,指的是不想碰哲學研究),我們還能指望哲學給我們什麼指導呢?

正當我被重重問題包圍,陷入自我否定的時候,恰巧又讀到了關子尹先生的新著《語默無常──尋找定向中的哲學反思》。大家不要以為這只是本很專業的哲學書;也不能輕信關先生的自謙之詞,以為這本一下子解讀甲骨金文和《周易》,一下子又突然說起大腦左右功能的文集,真的駁雜到不可經緯以範之的地步。極簡單地說,這本書其實可以告訴大家哲學到底是什麼。

很多人都知道,「哲學」一詞翻譯自「philosophy」,而「philosophy」的字面意思就是「愛智之學」。但中文裏的「哲」字又該作何解呢?關先生在全書第一篇論文〈從「大克鼎」和「史牆盤」中的「哲」字看哲學〉別開生面地給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說法。首先他發現古人寫「哲」這個字,有好幾種寫法,「質」、「誓」、「悊」都是以同音假借的方式表示「哲」的例子,而折斷的「折」就是這麼多種「哲」的共同元素了。其中玄機在於「折」這種本來很具體的活動可以引申出「斷疑」、「明辨」等抽象的概念。先生以類似海德格式的語源學方法,推論出「哲」的原始意義就是判斷和抉擇,就是明智地分辨對錯和選擇是非,好比把一綑茅草折斷一樣。

不僅如此,「哲」還可以當做動詞來用,例如西周青銅器銘文裏的「克哲厥德」,意思是「能於種種處境之中藉着斷疑和選擇以實踐自己的德行」。《爾雅》訓「哲」曰:「哲,智也」。哲學不單單是研究智慧的學問,更是智慧地下判斷。今人多把哲學當成書面上的玄奧課業,是學究才會幹的特種行業。實則它該是解決「生命中的惶惑、人類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人類存在的種種危機」等疑難問題的功夫。如果我們只是把哲學當成辨析概念的遊戲,這就真是智慧的淪落了。(學哲學的目的二之一)

====================================================

轉載自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twkwan/

====================================================

〈哲學的微笑〉梁文道
《蘋果日報》/《壹蘋果網絡》,2008年3月23日

我對佛教開始產生真正的興趣和好感,緣於多年前的一趟博物館之旅。當時在微弱的燈光之下發現一尊尊觀賞佛像於四週的黑暗中漸次開啓出點點幽明,整個人就彷彿被送進了另一個世界似的。然後我注意到了他們臉上的微笑,那種笑就像照在他們身上的燈光,介乎有無之間;儘管細微到近乎不存在,但卻又決定性地轉變了一切;難以形容,唯中文裏奧妙的「幾」字可以傳其神,「知幾其神乎」。雖然之前也讀過幾部經論,約略知道點佛學的基礎常識,但我始終迷惑於那種笑。他們到底在笑什麼呢?在那一雙雙閤上的眼皮後面,他們究竟看到了什麼呢?

哲學曾經是一種生活的方式。所謂蘇格拉底的哲學,不只是他和別人對話的方法與其間隱含的辨證邏輯,也不只是他在對話中提出的種種理論,更是他不立文字浪跡街頭四處與人閒聊的生活方式。哲學從一開始就不是種書面的研究,還是一種過日子的辦法。只不過我們後來都忘了這點,把它變成遠離日常的艱深遊戲。當年在大學上關子尹先生的課時,他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訴我們,即便是很多人眼中的蛋頭學者康德,也不忘區分「學院意義的哲學」(philosophia in sensu scholastico)和「入世意義的哲學」(philosophia in sensu cosmico),並且以後者為尊。

既然哲學的目的是對準人生的處境,解開其中疑惑,使我們能夠過上一個經過思慮的明智人生;那麼它能幫我們處理人世最大的難題,幫助我們面對死亡嗎?關子尹先生《語默無常》裏最叫人動容的一篇論文是〈說悲劇情懷〉。親歷過喪子之傷的關先生說:「今且設想一個具有一定的哲學修養的人自己生病,並知自己命不久矣,則其哲學智慧自然應該產生某一定的力量」。蓋古往今來,東西哲人談論死生者不知凡幾,我們總能在其中找到產生力量的資源。可是「今設想患病的不是我自己,而是自己的至親,而罹患的病又已到了藥石難奏的關頭,則情形便如何呢……」。

很令人沮喪,關先生居然發現「如果身罹苦難的並非自我而是我的親人的話,則就算我一己把問題如何想通亦無助於親人身心痛苦的解除」。然後我們就會發現哲學原來還是無力的。一個人若投哲學以巨大信心,以為它可以解開世間種種困厄,偏偏卻在最需要它的時刻才明白它的局限,他的無力和空虛必定難以承受。

不過,正是在哲學走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你才能看到它的本質和它的作用。關子尹先生引西班牙哲人烏納穆諾(Unamuno)的說法,把這災難的一刻形容為「理性的懷疑遇上了心靈的絕望」,而「它們的邂逅讓我們找到一個新的(懾人的)基礎,在這基礎上我們或可重新找到安慰」。簡單地講,就是在去除了對哲學無所不能的幻想,放棄了對理性的過大信心之後,我們才能合宜地為哲學與理性劃出界限。就像明知人有一死,我們反而更珍惜生命一樣;知道了哲學的限制,我們才「更能甘之如飴地欣賞哲學點滴慧解給我們帶來的安慰」。

更巧妙的是,不再執着於對理性那種凡事皆有解答的迷信之後,我們反而可以更超脫地擁抱人生必經的苦難。這時候,微笑就出現了。

關先生很欣賞德國學者佩里斯納(Helmuth Plessner)的《笑與哭》,認為笑與哭這兩種極端的情緒表達形式其實都是人類理性無能的反映。遇上不可解的荒誕,我們哈哈大笑;遇上不能避的痛楚,我們嚎啕大哭。可是哭笑畢竟不是常態,真正在人我關係中起主導作用的,其實就是微笑。「如果哭、笑是所謂『激情』的話,則微笑可說是『柔情』」,乃人類最蘊藉最富深義的表達方式。「微笑基本上雖然是一種情感,卻能和赤裸澎湃的激情保持距離」,甚至和「表達」本身保持距離。一個微笑,代表的就是把種種情感安置於一「自制的距離」。「在生命中許多如窘迫、羞辱、悲傷、苦惱,和絕望等處境裏,微笑都透顯出一超脫的可能」。

學習哲學,如果學到了一個了知其局限的境界,知道命運的不可抗拒與理智的無能為力,我們或就能測量其間的鴻溝,越出情理之上。雖在人世,又與世間一切相隔,從容而有進退餘裕,這是不是佛像臉上的微笑呢?(二之二)

2/09/2010

Part time

2010.2.9
在之前決定了辭職的時候,也擔心不知要多少歲月才找到新的工作。

所以很早的時候已經APPLY了HKJC的Part time job,以作一個後備。
結果,今天第一天上TRAINING。
只可以用兩個字形容:「眼訓」
一堂5小時,期間只有加起來不夠15分鐘的休息時間,
1830-2330,你教我如何去集中精神。

下課後聽回留言,是under armour給我的offer call。
真的沒想到會那麼快,原本還想積極幫同事R籌備3月開張的格仔舖。
(現在,似乎我需要更加要努力替他完成網頁、卡片、易拉架等等的設計。)
其實我自己心裡還未拿下主意的,因為我有一個較遠的目標。
不過也想不了太多,「搵食」還是很重要。

 

P.S.下面是我第一個為「放好啲」設計的卡片,
我自己好喜歡啊,幾有型!
不過「老細」希望FRONT PAGE便包含所有BASIC INFO.。
但我實在不想改,對於自己的創作,我絕對是自我中心得很過份。


2/08/2010

感動

2010.2.8
從舊同事W口中得知我在LLB的上司問起我,

還說如果公司生意好些以後,會找我回LLB。
聽到那一刻實在覺得很感動。

重點不是在於我能否/會否回到LLB,
是那個沒有聯絡大半年的前上司竟然說出這樣的話,
可能有小人之心會想他隨便說說罷了,
但他根本沒有必要去討好我吧。

想不到,他們真的如此有人情味。
剛剛做過的一份工,卻令我嘗到了人性之最醜惡。
不要對我說:「唉呀,好多人都是這樣的啦」、「到到都係咁啦」等等的廢話。
即使有好多人都是這樣,但不代表我們要習以為常,
然後認為這一切不正常是「正常」。

至少我是這樣認為,即使全世界的人都是仆街的人和做仆街的事,
我也需要對這仆街的人和仆街的事提出抗議,而不是埋沒自己的良心。
或者有人覺得我太激動了吧,但反而我想問為什麼總是要磨蝕自己的凌角,
為什麼是總要令自己變得圓圓滑滑?
是否人愈大便應該把自己的底線愈調愈低,甚至根本沒有底線。

從來,讀書最重要未必是求知識,而是學做一個「人」。
這個課題要學足一世。



 

2/07/2010

平價的意大利餐廳

今天一直在下雨,不過仍是決定去荃灣。

和大王去拜大歲也順度拜鳳鳳,大王特別去SEARCH荃灣有什麼好吃的,
結果找到這間平價意大利餐廳 :

 




















我評分: 9/10
其實食物不是頂級好味,不過以這個平價吃到真的很好啊!
(每樣食物大概都是2-30元左右)
不過,Pizza我覺得很好吃,很正宗的餅皮,
不像PIZZA HUT那些「咬死狗」。